母系遺傳的概念和發現
1 母系遺傳的概念 母系遺傳,是指兩個具有相對 性狀的親本雜交,不論正交或反交,子一代總是表現為母本性狀的遺傳現象。這是因為這些性狀是由核外基 因( 如線粒體 DNA、葉綠體 DNA) 所控制的,因此表現 出母系遺傳的特點。
2 母系遺傳的發 現1909 年,德 國 植 物 學 家 C. Correns 發表了關于紫茉莉葉色遺傳實驗的論文,首次發現母系遺傳現象。同年,植物學家 E. Baur 研究了天 竺葵的葉片遺傳,也發現類似的現象,并認為是葉綠體 遺傳所致。1952 年,M. B. Mitchell 用脈孢菌的小菌落 突變品系與野生型( 大菌落) 進行雜交實驗,其結果為后代表現型都和母本相同,以后的研究發現控制該性 狀的基因位于線粒體上。1962 年,Lufe 等發現一位年 輕的瑞典婦女有異常增高的基礎代謝率,同時伴有線 粒體結構的異常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的異常。這是人類 首次認識線粒體與人類疾病的發生有關。1962 年,H. Ris 和 W. Plaut 用電子顯微鏡和細胞化學方法發現衣 藻的葉綠體中含有 DNA。同年,Nass 夫婦在小雞線粒 體中發現了 DNA。細胞器 DNA 的發現為母系遺傳概 念奠定了物質基礎。1987 年,Wallace 等通過對線粒體 DNA 突變與 Leber 病( 又稱 leber 遺傳性視神經病變, 或稱家族性視神經病變) 之間的關系的研究,提出線粒 體 DNA 突變可引起人類疾病,目前已發現 100 余種線 粒體 DNA 突變引起的疾病,這些病也屬母系遺傳。從 1909 年至今,許多遺傳學家用各種實驗材料做了大量的實驗,發現母系遺傳是真核生物普遍的遺傳方式。